巍巍南太行,坐落着一个以风景秀丽的国家级5A级景区“云台山”命名的人民法庭----河南省修武县人民法院云台山人民法庭。其辖区涵盖3个乡镇,面积457平方公里,人口约12万。近年来,云台山法庭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叠彩洞”精神,创新诉源治理机制,加强智慧法庭建设,激发司法特色品牌效应,延伸司法服务,巡回化解涉农纠纷,被誉为群众家门口的“便民法庭”、云台景区中的“解忧点”、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夯实基础 优化队伍 提升司法服务
升级硬件配置,拉近司法服务距离。面对地广人稀,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司法服务半径大这一现状,为方便当事人办理各类诉讼事项,法庭将新址迁至深山区。新增诉讼服务大厅、调解室、远程审判庭等审判及附属用房,进一步完善立案登记、人民调解、司法确认、财产保全、缴费送达、跨域立案等功能。
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巡回审判模式。着力打造审判业务素质过硬、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的党员队伍,调、立、审以及判后答疑、敦促履行等分工明确、衔接流畅,法官年均结案超过400件,结案率99%以上。
多元融合,构建矛盾化解新格局。结合“法官进乡村”、“法官进景区”、“一庭五所”建设等工作机制,构建由法庭主导、基层组织和村庄调解力量、法律工作者、律师齐参与的诉前人民调解联动格局,建立常态化调解业务指导机制,构建起乡镇综治中心有3名以上常驻调解联络员、每个村至少有2名调解员的立体化、层级化、纵深化的调解网格体系。
凝聚合力 要素普法 助推源头治理
邀请乡贤群英加入多元化解队伍。借助村干部、村内德高望重的乡贤人士熟悉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特点,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指导他们利用村规民约等化解纠纷。以行政村村为网格,组建由员额法官任管理员的“诉源治理”微信群,开展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的培训宣讲25次,定期推送法律法规、典型案例55次。通过“法官进乡村、法官进景区”,结合微信群,共发现并化解各类纠纷60余件,法庭立案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多元调解成效显著。
积极连通互通,凝聚工作合力。云台山法庭根据辖区景区游客流量大、待的时间往往不长,出现矛盾需要急速化解,以及耕地面积少,需守住耕地红线,保卫粮食生产安全的急难愁盼问题,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与派出所、司法所对接,主动问需,建立了涉农、涉旅客案件专业化解中心, 第一时间介入,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让平安和谐更清晰可见,真实可感。
要素式普法为矛盾化解破题。云台山法庭扎实开展探索开展法官助理主持司法调解工作,由二名业务精干的法官助理对辖区乡贤、调解员开展“要素式调解”培训,对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等案件利用表格在调解过程中第一时间固定案件事实,及时对接调解员精准甄别需要诉前鉴定、诉前保全等措施的案件,并及时引导当事人提出相关申请。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共导入诉前司法调解200余件,调解成功160余件,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
高效归纳 能动司法 助力乡村振兴
延伸服务,守住农民的“根”。云台山法庭贯彻能动司法理念, 为守护粮食安全,主动包保辖区内15家种粮大户,构建“一户一法官”工作机制,定期上门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庄稼长势,现场释法明理、答疑解惑、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2023年3月,辖区七贤镇某村农民陈某向法庭起诉辉县某农资门市部销售其的198袋化肥有质量问题。庭长苗培亲自陪同农技专业人员,到陈某承包的农田查看小麦长势,确认是否受到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苗培庭长依然决定进行诉前调解。在铁的事实面前,某农资门市部同意接受陈某退货的意见,如数退还了购货款,并赔偿了陈某的经济损失。
2022年至今,云台山法庭共受理涉农案件200余起,诉前成功调解160余件,快捷、高效地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彰显为民情怀,展现法治担当。
挂“绿标签”,保护山区生态持续向“绿”发展。对涉生态案“量体定制”服务通道,通过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将案件办理融入到景区及周边旅游环资保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开发的大局中。云台山法庭注重调查研究,依托审判质效数据统计,对辖区内常见的生态环境、游客权益保护等多方纠纷进行类案研判,探究矛盾产生根源,及时预判法律风险,主动向辖区党委政府发送白皮书,向行政机关、景区管理局提出优质司法建议,防患于未然。
智慧赋能,扩大审判“云”覆盖。法庭紧紧围绕“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总体工作思路,努力将传统法庭打造成具备本地庭审、平台调解、互联网庭审的多功能智慧法庭,打造“当场立、自助立、网上立”的立体化诉讼服务模式。三年来,网上立案率90%,网上调解率55%,电子送达率80%,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最优服务赢得当事人高度赞誉。
初心不渝,勇担使命。在迈向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上,云台山法庭将继续立足审判职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公平正义的阳光洒向古老的宁邑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