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6岁的吴可生进入江西省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工作,做过苗圃工、伐木工、竹木加工厂车间主任、业务员等。2000年初,加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他因为工作优秀,被留在林场,做起了护林员的工作。
自2000年开始,他一个月有20天吃住在离家十几公里的护林站,每天步行往返40多公里山路到自然保护区巡山,重复往返整整14年。他巡山中数次与树木盗伐者斗智斗勇,为林场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他担当向导不顾生命安全保护参观者的生命安全,并为国内外科研人员提供极有价值的帮助,发现了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蛛网萼和我国独有的大型野生棘胸蛙等,被当地村民誉为“黑包公、活地图、守护神”。他干一行爱一行,一辈子甘做大山深处的“野人”。
吴可生和工友一同巡山。资料图片
1.村民口中的"黑包公" 为林场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1971年,吴可生进入马头山林场工作。进入新世纪,马头山林场被划为保护区,吴可生成为森林保护区一名护林员。
马头山林场山林面积16.4万亩,省界长达130多公里,县界110公里,邻省邻市的人上山仅要半个小时,林场护林员到达边界则要走上半天的山路,护林形势非常复杂,护林的艰辛可想而知。吴可生知难而进,把一名党员的责任扛在肩上,主动担当起林场护林队“领头羊”的角色。
2001年,吴可生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为鸡角叉护林站站长。当时,马头山林场尚未被评定为保护区,许多名贵的林木被盗伐。考虑到护林站只有4名工作人员,吴可生决定,除留下一人看守林站外,其他三人组成一支巡山小组。吴可生和他的护林团队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清晨吃完早饭出发,日落回到护林站,一天要走40多公里山路,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睡石块。深山里的护林工作不但辛苦、单调,还充满危险。
吴可生向游客介绍国家珍稀植物。资料图片
有一次,吴可生带领两名护林员在离福建光泽边界5公里处巡查时发现8名盗伐者正准备非法砍伐,吴可生立即喝令制止。盗伐者见只有吴可生等三名护林员,又仗着自己是外县的,没有把吴可生的话当回事,并说:“我们砍的是光泽县的林木,你们根本管不着。”吴可生随即打开随身携带的山界地图,证明盗伐者砍伐的地带属于资溪地界,顿时,盗伐者面面相觑无话可说。为首的盗伐者恶狠狠地说:“我们今天就砍,你们能把我们怎么样?”吴可生警告道:“只要有我们在,你们休想砍下一根林木!”但盗伐者置之不理,拿起斧头准备接着砍。
“不许动!”吴可生大喝一声,从腰间抽出大功率对讲机大声说道:“姜连长,我是吴可生,我们发现8名盗伐者,我在你们东北两公里方向,请火速赶来!”盗伐者一听,吓得拔腿就跑。吴可生告诉记者,其实那一次民兵姜连长并没有参与巡山。
还有一次,几位贵溪流入的村民偷伐林木被吴可生发现了,吴可生毫不留情的把他们拦下来。一个村民见到只有吴可生一人,先是百般要求吴可生手下留情,放他们一马,定有酬谢,他说:“吴可生,你何苦拿着400元的工资还要那么认真,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吴可生义正词严地说:“我只有管林的权力,没有让人砍林的权力!”那位村民猛然举起砍刀,气汹汹地说:“你让不让?!”吴可生毫不畏惧:“你们想砍木头,除非从我身上踩过去!”几位村民被吴可生的凛然正气所威慑,放下砍刀灰溜溜走了。
就是这样,吴可生凭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凛然正气,一次次吓退了盗伐者,成了村民口中的“黑包公”。多年来,吴可生为林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
2.从"向导"到"硕导" 小学文化的他带过百名研究生
十四年来,吴可生除要完成护林的本职工作外,还肩负着一项光荣的使命,就是给来投资的客商及搞动植物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做向导。
1933年,美国一位专家在穿越马头山林区的捉马坑时,首次发现了棘胸蛙(我国独有的一种大型野生蛙,俗称石鸡)。1963年,法国专家再次在马头山捉马坑找到棘胸蛙。2007年,湖北水产研究所带着日本专家来到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要寻找棘胸蛙。有一天上午8点,吴可生带领专家们出发,下午7点到达捉马坑,晚上找到了棘胸蛙。日本专家握住吴可生的手连声说:“不容易,不容易,谢谢,谢谢!”并称赞马头山的生态保护非常好。几个月后,湖北水产研究所给吴可生寄来了一部研究两栖动物的专著,书中记载着在马头山保护区发现的两种珍稀动物:棘胸蛙和大鲵(娃娃鱼)。
吴可生与国内外学者在一起。资料图片
2003年,马头山林区获批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区后,来考察的各类学者、专家不断,当了十多年护林员的吴可生成为向导的不二人选。每当接到重任,哪怕是休息日,吴可生都二话不说,甚至都来不及给家人打个招呼,就立即出发。他无数次带着专家学者翻山越岭、蹚水涉河,走遍了保护区的峰峦山谷、犄角旮旯。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一些专家学者会自己私下联系吴可生做向导,吴可生都尽量满足客人们的要求。做向导时,吴可生“一心二用”,“这是天门冬,可以入药,还可以泡酒喝,具有活血的功效。”“这是蛛网萼,绣球科,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濒临灭绝,全省就这里有。”好学的吴可生在带路的过程中,从专家、学者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动植物学知识,能讲出保护区700多种植物的名称及特点。
2004年,他多次带领国内外专家深入保护区,对华南虎野化放归资溪做资源调查,为最终确定华南虎野化放归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做出了不小贡献。2007年,两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陈家宽到马头山考察评审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主动请吴可生带他的两名研究生。到目前,吴可生带过的研究生不下百名,对于自己的“硕导”经历,吴可生颇为自豪。从护林员到向导、再从向导到“硕导”,三种身份集于一身的吴可生用责任和坚守诠释着对大山挚爱的赤子情怀,带领一帮护林人兢兢业业地守卫着森林,保护着资溪的生态资源。
2013年5月14日,全国优秀护林员吴可生和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潘国梁在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域内安装红外线照相机。资料图片
3.生死瞬间他奋不顾身化解灾难 客商感动投资十个亿
2000年初冬,吴可生在白蛇坑护林站工作。一天大清早,他独自前往保护区东部边境巡山,返回时不小心迷了路,反反复复四次都没有走到正确的路。太阳西坠,他只好沿着西边山沟下山,最后走到了光泽县大清伐木场。此时天已黑,无法再往前走。他身上没带一分钱,想用柴刀抵押打电话,老百姓不肯。他又饿又冷,唯一充饥的就是河水。最后,他无奈地蜷缩在河边草堆里过了一夜。天亮后,他根据太阳的方位原路返回,回到林场时人已虚脱。事后他得知,白蛇坑林站工区50多名伐木工人找了他一夜,次日上午,林场发动全场干职工山上寻找他。此后,他任何时候山上都要带上两样东西:打火机和钱。
吴可生与他的一班成员。资料图片
2003年6月10日,吴可生作为主向导,和另一名护林员一起,带领资溪县县领导和海南客商等二十余人,前往马头山自然保护区考察旅游资源。中午,走到核心区边缘,十多人打道回府,县主要领导和客商等7人留了下来,加上两名向导共九人组成一支探险队,继续向原始森林深处进发,开始穿越危家坑大峡谷。除两名护林员外,其他人都累得够呛,他们都从未到过原始森林,更别说穿越过惊险的危家坑大峡谷了。累还只是小事,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探险队沿途不断听到黑熊、豹子、野猪等猛兽的吼叫,几次遭遇毒蛇,吴可生指导大家沉着应对,化解了危险。下午三点,客商开始发烧,吴可生便搀扶着他前行。可谁想到,天公突发淫威,雷鸣电闪,暴雨倾泻。“大家赶快走,可能会有山洪暴发!”吴可生喊道。果然,没多久,一米多高的山洪汹涌而来,平时秀水涓涓的大峡谷完全换了一副面孔,成了恐怖与死亡之地。客商被两名护林员搀扶着,虚汗淋淋,咬紧牙关涉水冲浪。电视台小李刚从学校毕业,还不到二十岁,先后几次被卷入洪水之中;旅游局工作人员几乎被洪水没顶,只露两只眼睛,情况十分危急。吴可生和另一名护林员不顾危险,凭着超强的意志、体能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地实施了解救,化解了一场灾难。下午七点,探险队一行九人抵达里郑村,安全地出了峡谷。
历经生死见真情,客商深受感动,果断投资10亿元开发大觉山旅游景区。
4.充满危险待遇不高 他甘愿做一辈子深山"野人"
吴可生的工作是出色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这是他能战胜生活上的贫穷与艰苦的强大力量。
护林的这些年,吴可生每年都要穿破七八双解放鞋和四五件迷彩服,光摩托车就骑坏了四辆,但他十分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乐趣。他说:“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每一处都是一道风景,这里处处有流水声、鸟声,还时不时可以看到瀑布,身处深山,自己并不寂寞。
吴可生告诉记者,在深山里工作,必须学会与各种毒虫、蜘蛛网、毒蛇、大黄蜂、野兽打交道,充满危险,待遇也不高。
初做护林员时,身为七级护林员的他,每月的收入只有365元,加上津贴是405元,远低于省级标准。他的爱人1996年下岗后没有了收入,每年还要缴纳一定的养老金。2005年,他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月收入有所增加。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月收入上升到600余元。2011年,他月收入为850元。2009年,他开始每年能拿到贫困劳模补助金数千元。吴可生常年做考察队的向导,经常会有专家学者们给吴可生一些钱作为报酬,但吴可生全都谢绝,分文未收。妻子下岗后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家务,种菜、卖菜,贴补家用。吴可生回到家中,体谅妻子和女儿的苦衷,尽管很疲惫,仍坚持干些家务,减少一些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多年前巡山留影。资料图片
吴可生的妻子张月仙说:“护林员的工作十分危险,自己能做的就是除每天叮嘱外,在心里默默地为丈夫祈祷,希望他平平安安。丈夫每个月要巡山20多天,有时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几乎每次都是在深夜里到家。”后来她和女儿一见丈夫便调侃道“野人回来了”。吴可生告诉笔者,他自己已经59岁了,眼看就到了退休的年龄,他真心希望自己能一直干下去,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这片熟悉的森林,甘愿做一辈子深山的“野人”。
没有满腹牢骚,没有怨天尤人,他扎根深山十几载,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着不平凡的事迹,用平凡的人生诠释着不平凡的坚持。
(本网根据《好护林员坚守深山十四年 甘做大山深处的“野人”》、《甘做大山深处的“野人”》 《守望大山四十三载——记全国优秀护林员、资溪县马头山林场职工吴可生》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江西站提供素材)